房地產融資“供給側改革”啟動 樓市“去杠桿”全面展開

2020年最后一天,一則金融領域的文件發(fā)布,宣告房地產業(yè)正式進入一個新的時代。

12月31日,央行、銀保監(jiān)會聯(lián)合發(fā)布《關于建立銀行業(yè)金融機構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》(下稱《通知》),對中國境內的所有法人銀行房地產貸款集中度進行管理。

具體為,將法人銀行分為五檔,根據各銀行所處的不同檔位,對房地產貸款占比和個人住房貸款占比設定上限。其中,前者最高不超過40%,后者最高不超過32.5%。

《通知》自2021年1月1日起實施。

這一文件被認為是“房地產金融審慎管理制度”的一部分,雖然設置的額度比例并不苛刻,且監(jiān)管層給予了一定的過渡期,但政策的信號意義仍然不可忽視。

過去多年來,房地產調控政策對購房者的限制近乎嚴苛。限購、限貸、限售等一系列“限”字訣政策的推出,在保護剛需的同時,也令購房者“加杠桿”變得越來越難。2020年8月,“三條紅線”政策提出,從房企的角度對融資需求進行量化管理。而此次“涉房貸”集中管理制度的推出,則是對資金供給端的收緊,既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題中應有之義,也被認為長效機制的重要內容。

分五檔考核房地產貸款占比

按照《通知》規(guī)定,法人銀行將被分為五檔。具體為:6大行+國開行為第一檔,12家股份行+農發(fā)行+進出口銀行+北京、上海、江蘇銀行為第二檔,民營銀行+除去北京、上海、江蘇外的城商行+大中城市和城區(qū)農合機構為第三檔,縣域農合機構為第四檔,村鎮(zhèn)銀行為第五檔。農合機構包括:農村商業(yè)銀行、農村合作銀行、農村信用合作社。

指標方面,第一檔銀行房地產貸款占比上限、個人住房貸款占比上限分別為40%、32.5%,第二檔分別為27.5%、20%,第三檔分別為22.5%、17.5%,第四檔分別為17.5%、12.5%,第五檔分別為12.5%、7.5%。

按照監(jiān)管層的說法,上述分檔根據銀行業(yè)金融機構的資產規(guī)模、機構類型等因素確定,而管理要求的設定綜合考慮了銀行類型、存量房地產貸款業(yè)務現(xiàn)狀及未來空間。

值得一提的是,為支持大力發(fā)展住房租賃市場,住房租賃有關貸款暫不納入房地產貸款占比計算。

《通知》自2021年1月1日起實施,以2020年12月末數據為界,并對不同的超出比例分別給予了2年、4年過渡期。同時明確,各地可以結合所在地經濟金融發(fā)展水平等特點,在增減2.5個百分點范圍內適當調整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要求。

此外,為配合資管新規(guī)的實施,資管新規(guī)過渡期內(至2021年底)回表的房地產貸款不納入統(tǒng)計范圍。

銀行是房企最重要的資金來源之一。有金融機構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,算上開發(fā)貸款、按揭貸款,以及非標融資、信用貸等其他渠道,房企每年從銀行中獲得的貸款額度在5萬億左右的水平,占其資金來源的三成左右。因此,此次對銀行業(yè)金融機構進行額度管理,會很快引發(fā)行業(yè)關注。

但多數業(yè)內人士認為,僅從額度上看,這一規(guī)定并不苛刻。

貝殼研究院首席分析師許小樂向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,截至今年三季度末,商業(yè)性房地產貸款余額在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中占比為28.8%,個人住房貸款余額在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中占比為19.8%,平均水平低于管理目標限制。目前設定的管理比例要求基本符合今年的情況,意味著明年市場投放的額度總量不會有明顯的變化。

同時,監(jiān)管層根據年末銀行的實際情況設定了過渡期,超出管理要求越高的,過渡期時間越長,讓銀行和貸款主體有足夠的時間平穩(wěn)調整,避免過大變動。因此,許小樂認為,“該方案對短期市場不會造成大的影響?!?/p>

兩部委有關負責人同樣明確了這一點。據介紹,2019年以來,央行、銀保監(jiān)會已就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開展了廣泛調研,與金融機構進行了充分的溝通,“目前大部分銀行業(yè)金融機構符合管理要求。”

但新規(guī)“堵漏洞”的作用仍然不容忽視。按照貝殼研究院的說法,新規(guī)實施差異化管理要求,從規(guī)模和防控風險能力兩方面為依據制定分檔。也就意味著,以往“小銀行”通過更“靈活”的個人住房貸款政策拓展該部分業(yè)務的空間將受到限制,個人住房貸款的利率、資格等方面的管理將更加嚴格。

去杠桿之路

過去多年來,房地產調控政策對購房者的限制近乎嚴苛。限購、限貸、限售等一系列“限”字訣政策的推出,在保護剛需的同時,也令購房者“加杠桿”變得越來越難。

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框架下,從2020年開始,樓市“去杠桿”的過程逐漸延伸到房企的融資環(huán)節(jié)。

2020年8月20日,住房城鄉(xiāng)建設部、人民銀行在北京召開重點房地產企業(yè)座談會,首次提出實施好房地產金融審慎管理制度,增強房地產企業(yè)融資的市場化、規(guī)則化和透明度。會議還提出,以“三條紅線”為原則,對房地產企業(yè)融資實施管理。

所謂“三條紅線”,是指對房企設置剔除預收款后的資產負債率大于70%;凈負債率大于100%; 現(xiàn)金短債比小于1倍等三個指標,根據觸線情況不同,將企業(yè)分為“紅、橙、黃、綠”四擋,對有息負債規(guī)模增速進行量化管理。

據悉,“三條紅線”已經對房地產業(yè)產生了實質影響,近期,房企已經在銷售回款、拿地銷售比、債券發(fā)行規(guī)模增速方面進行了實質調整,一些企業(yè)還設定了具體的降檔期限。

按照許小樂的說法,“三道紅線”是在資金需求端的管理,而此次的“涉房貸”集中管理制度則是在資金供給端的收緊。

他還認為,對“涉房貸”進行集中管理,不僅是“房地產金融審慎管理制度”的一部分,也是房地產長效機制的重要內容。未來,該政策將和“三條紅線”一起,成為樓市調控的常態(tài)。

多數受訪者指出,隨著資金供給側的管理全面收緊,房地產領域的“去杠桿”行動也將全面展開。

許小樂指出,近年來的樓市調控,主要沿著“去杠桿”的方向進行,主要目的是為了降低和防范房地產金融風險,推動房地產與金融與實體經濟平衡發(fā)展。他表示,過去一段時間,金融信貸中涉及房地產的比例較高,不僅增加了企業(yè)和居民的杠桿水平,也擠占了社會信貸資源,不利于構建國內大循環(huán)。

北京某房企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,房地產業(yè)將進入一個新的階段,在人口紅利、土地紅利逐漸消退后,金融紅利也在消失。未來房地產市場的有望告別紅利下的高增長,轉而進入平穩(wěn)發(fā)展階段。

(作者:張敏編輯:張星)

(責任編輯:冉笑宇 )

相關知識

房地產融資“供給側改革”啟動 樓市“去杠桿”全面展開
“全鏈條”調控與供給側發(fā)力: 房地產的底層邏輯之變
樓市需求側改革:不再是刺激買房,應對需求分層滿足基本需求
易綱:加強房地產市場融資狀況全面監(jiān)測
2021年房地產行業(yè)降虛火2021年房地產行業(yè)降虛火,,高杠桿成過去式
2021年調控全面去杠桿,2022年“良性循環(huán)”
降杠桿沖業(yè)績雙重承壓 房企料加大供給
打好房地產去金融化攻堅戰(zhàn)
樓市變局下的生存思辨:紅線、杠桿與新賽道
房企去杠桿勢在必行

網址: 房地產融資“供給側改革”啟動 樓市“去杠桿”全面展開 http://m.qpff.com.cn/newsview73248.html
所屬分類:行業(yè)資訊

推薦資訊